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正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影响着越来越多中国家庭。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有AD及其他痴呆患者约1700万人[1]。然而,很多人对AD的认知仍停留在“老糊涂”“自然衰老”的误区中,忽略了其早期信号,错失了宝贵的干预时机。

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并非不可干预。其典型病理特征之一——β-淀粉样蛋白(Aβ)在大脑中的异常沉积,往往在患者出现记忆减退等症状前的15至20年就已悄然开始。因此,如何在“风平浪静”的阶段识别出潜伏的病理改变,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过去,AD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评估、神经心理量表(如MMSE/MoCA)、结构影像学(如MRI/CT)以及脑脊液检测。然而,这些方法在早期识别和病理确认方面存在明显局限:主观性强、特异性低、部分检查为有创操作,且难以直观反映AD的核心病理变化。
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一种名为Aβ-PET显像的技术为AD的早期精准诊断打开了新的窗口。该技术基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通过注射特异性示踪剂,实现大脑内Aβ斑块的可视化检测。目前,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示踪剂——氟[¹⁸F]贝他苯注射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
作为一种高亲和力的Aβ斑块显像剂,氟[¹⁸F]贝他苯注射液能够穿过血脑屏障,与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特异性结合。在PET/CT或PET/MRI扫描下,医生可以清晰观察到Aβ沉积的分布与程度,从而在临床症状出现前识别高风险个体,或在疾病早期明确诊断。该技术被国际公认为确认Aβ病理的“金标准”之一[2],具有无创、准确、安全性高等优势。
临床研究表明,氟[¹⁸F]贝他苯注射液诊断准确性高,不良反应少,为AD的早期筛查、鉴别诊断以及靶向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它的应用不仅推动了中国AD诊疗的精准化进程,也为患者赢得了更早干预、延缓病情发展的宝贵时间。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借助氟[¹⁸F]贝他苯注射液与Aβ-PET显像技术,我们有望在记忆尚未远去的时刻,捕捉疾病的踪迹。科学的力量,正悄然改变AD防治的格局——早一步发现,多一分从容。
参考文献
[1]王刚, 齐金蕾, 刘馨雅, 等.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 2024[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 23(03): 219-256.doi: 10.16150/j.1671-2870.2024.03.001
[2]Rabinovici GD, Knopman DS, Arbizu J, et al. Updated appropriate use criteria for amyloid and tau PET: A report from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and Society for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Workgroup. Alzheimers Dement. 2025 Jan;21(1):e14338. doi: 10.1002/alz.14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