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肠道微生态,改善儿童脑神经疾病”
国家公众营养改善“儿童肠道微生态”专项研讨会在京举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大健康国策,推动“国家公众营养改善儿童肠道微生态专项”行动,3月19日,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儿童营养高新科学技术中心聚焦儿童肠道微生态科技发展前沿,针对0-14岁儿童群体脑神经疾病与儿童肠道微生态关系,在中心秘书处召开“儿童肠道微生态”专项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儿童营养高新科学技术中心主任张永红主持,众多营养学微生物学专家、青年学者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员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黎明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组对脑神经发育的影响机制,以及“万对母婴”计划中肠道菌群对于胚胎着床、脑神经发育以及儿童自闭症等方面影响的研究成果。
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处长、妇幼专家王萍也对营养干预、菌群调理在辅助生殖、小儿抽动及代谢疾病作用的调查研究及临床成果进行了分享。临床营养学、行为与交互学博士许卓介绍了儿童智力发育迟缓、抑郁症、亲子关系异常等导致儿童学习障碍、校园霸凌等问题的脑神经成因,以及营养保障在这些问题的结局管理中的显著作用。
中科嘉亿公司总经理潘玉林、技术总监韩小龙介绍了相关菌株的研究成果,也对中华民族各区域微生物菌质资源、营养研究与社会现象队列组合分类等研究进行了分享。河北一然公司研发主任路江浩对菌株应用、人体营养物质通过菌群调整促进转化吸收、中药发酵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发言。
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应用营养首席专家、《现代全营养新观念》作者查理·赵教授对全营养解决方案在相关领域的重要作用及实践成果做出了阐述。诺贝尔奖联盟秘书长苏燕、贝因美公司大健康负责人李晓京博士、仙乐公司尚琪冬、郑艳等与会代表也发表了各自在相关领域的观点和成果。
随后,各位专家、学者对肠道菌群标准化、肠道微生物组特定功能、微生物对儿童罕见病的作用以及微生物行业发展前景等诸多焦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于小冬主任也发表了《文化带动产业,营养幸福未来》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建设开放化、矩阵化、系列化的“儿童营养科技智库”平台,以全球技术前沿科技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辩证唯物、因人施治等健康理论,用文化带动产业,开启新一轮中西医结合之路,驱动未来健康产业。努力通过精准营养让中国儿童成长为健全的生物人、经济人和社会人,幸福生活一生。
儿童高新科学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刘轶宁为参会嘉宾介绍了中心2024年工作任务,以及“国家公众营养改善儿童肠道微生态专项”行动计划。儿童高新科学技术中心将整合科研、生产、医疗、服务等各方面的力量,针对肠道菌群对于儿童群体脑神经和精神疾病的作用,尤其针对自闭症、抑郁等近些年中国少年儿童多发疾病撰写“中国儿童肠道微生态白皮书”,同时举行“关注肠道微生态、改善儿童脑神经疾病”等公益行动。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中国家庭,在备孕、孕期、婴幼儿和儿童各个时期,了解儿童肠道菌群对于脑神经发育的影响,尤其在儿童3岁、11岁脑神经发育变化的关键阶段通过营养干预,降低中国青少年脑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据了解,“儿童肠道微生态”项目将陆续开展以下主要工作:
1)开展“中国儿童肠道微生态”调查,发布《中国儿童肠道微生态白皮书》;
2)聘请专家撰写《儿童肠道微生态健康科普手册》,进校园、进社区、进医院,开展线下专题科普宣传;
3)拍摄公益短片,录制专题访谈,联合媒体、自媒体进行线上科普宣传;
4)举办专家研讨会和行业论坛,推动学术界与儿童营养产业的交流与协作;
5)搜集并推介国内外儿童肠道微生态健康科研报告,跟进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适宜技术;
6)搭建儿童肠道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参与儿童肠健康发展环境建设,并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法规咨询;
7)与各类慈善组织、基金等合作募集物资与善款,资助自闭症和肠道重疾困境儿童。